阿彌陀佛
本網多轉載,歡迎各位轉貼,讓更多人了解因果,知道佛法的好,文章中若有錯誤的地方,請依照佛經上的為準,若有文章侵權請各位告知,必定刪除,多謝各位。

目前分類:淨土宗祖師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(1862~1940) 我國當代淨土宗高僧,蓮宗第十三祖。陝西郃陽人,俗姓趙。名聖量,字印光。別號常慚愧僧。少治儒學,喜讀程、朱之書,頗以聖學自任,附和韓、歐闢佛之議。後病困數載,始悟前非,轉研彿典,頓革先心。年廿一,至終南山南五臺,歸依蓮華洞道純長老出家 。光緒八年(1882),受具足戒於陝西興安雙溪寺印海定律師座下。因師善書寫,凡受戒期間所有寫法事宜,悉令代作。寫字過多,目發紅如血灌;幸師讀龍舒淨土文而知念佛往生淨土法門,因此目病而悟身為苦本,即於閒時專念佛號,夜眾睡後,復 起坐念佛名,即寫字時亦心不離佛:故仍能勉強支持,及寫事竟,目亦全癒也。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,而自行化他一以淨土為歸,即造端於 斯也。

  廿六歲,赴淨土道場紅螺山資福寺念佛,自號「繼廬山行者」以明其志。其後,往浙江居普陀山法雨寺廿餘年,朝夕唯閱藏念佛,不求聞達。 曾兩度閉關,空諸色相。民國元年(1912),以文稿刊於佛學叢報,署名「常慚愧僧」,名震遐邇。民國七年,為募印「安士全書」而常至上海,遂駐錫太平寺,各方投函請益者甚眾,師皆慈悲攝受。

  師畢生弘揚淨土,其行事堅守「不當住持,不收徒眾,不登大座」之三大原則;且淡泊名利,刻苦儉樸,恆示人以老實修持之道。年七十,閉 關於吳縣報恩寺,初不欲見客,後始對大眾開示。曾修輯普陀、清涼、峨眉、九華等四大名山之志書。又於吳縣復建靈巖山寺,由真達和尚主其事,為我國淨土宗第一道場。民國廿九年,示寂於靈嚴山寺,世壽七十九。荼毘後,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無數。師一生操守弘毅,學行俱優,感化甚廣,被譽為民國以來淨土第一尊宿。坊間有「印光大師文鈔」及「印光大師全集」行世。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徹悟大師 (1741~1810) 清代僧。為蓮宗第十二祖。河北豐潤人,俗姓馬,父 諱萬璋,母高氏。大師名際醒,字徹悟、訥堂,號夢東。幼而穎異,喜讀書,少攻舉業,經史群籍靡弗采覽、精通。廿二歲時因大病而悟人生無常,發出世志;病癒,遂禮河北三聖庵之榮池法師出家,翌年於岫雲寺依恆實律師受具足戒。越明年,參謁香界寺之隆一法師,聽講圓覺經;晨夕研詰,精求奧義,遂悟圓覺全經大旨。復依增壽寺慧岸法師聽講相宗,妙得其要。後歷心華寺遍空法師座下,聽法華經、楞嚴經、金剛經等,圓解頓開。於性相二宗三觀十乘之旨,靡不通達,了無滯礙。乾隆卅三年冬,參謁廣通寺之粹如純翁禪師,明向上事,師資道合,並嗣粹如之法.得其禪法,是為臨濟三十六世,磐石七世也。卅八年,粹如遷往主持萬壽寺,師乃繼主廣通寺,提倡禪淨雙修之道。每憶永明延壽禪師,乃禪門宗匠,尚歸心淨土,日課十萬彌陀,期生安養;況今末代,尤宜遵承,遂棲心淨土,主張蓮宗。日限尺香晤客,過此惟禮拜持念而已。後住持覺生寺八年,百廢盡舉。於淨業堂外,別立三堂:「涅槃堂」、「安養堂」、「學士堂」,俾老病者有所依託,初學者便於誦習。師於禪淨宗旨皆深造其奧,律己甚嚴,望人甚切。每當說法,如瓶瀉雲興,辯才無礙;與眾精修,蓮宗之風大扇;遐邇仰化,道俗歸心,當時為法門第一人。恆常講演,勸人念佛,為其所化者一時遍於南北。嘉慶五年 (1800) 退居紅螺山 (遼寧) 資福寺,擔柴運水、泥壁補屋,一飲一食,與眾共之;專以淨土為說,世稱紅螺徹悟。如是者又十年。嘉慶十五年二月,詣萬壽寺掃粹祖塔,辭諸山外護。囑曰:幻緣不久,人世非常,虛生可惜,各宜努力念佛,他年淨土好相見也。三月還山,預知大限時至,命預辦荼毘事物。十月集眾付院務,誡曰:念佛法門.三根普被,無機不收。吾數年來與眾苦心建此道場,本為接待十方來此同修淨業。凡吾所立規模,永宜遵守,不得改弦異轍,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。臨示寂半月前,覺身微病,命大眾助稱佛號,見虛空中幢幡無數,自西而來。乃告眾曰:淨土相現,吾將西歸矣。眾以住世相勸。師曰:百年如寄,終有所歸;吾得臻聖境,汝等當為師幸,何苦留耶!十二月十六日,命監院師設涅槃齋。十二月十七日申時,告 眾曰:吾昨已見文殊、觀音、勢至三大士,今蒙佛親垂接引,吾今去矣!大眾念佛愈勵,師西向合掌,端坐念佛,曰:稱一聲洪名,見一分相好。遂手結彌陀印,安祥往生。眾聞異香浮空。供奉七日,面貌如生,慈和豐滿,髮白變黑,光潤異常。二七入龕,三七荼毘,獲舍利百餘粒。世壽七十,法臘四十九。撰有「示禪教律念佛伽陀」、「徹悟禪師語錄」等。
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省庵大師 (1686~1734) 清代淨土宗僧。江蘇常熟人,俗姓時。字思齊,號省庵。世代習儒,夙有出塵之志。十五歲出家,經典過目不忘。廿四歲受具足戒,嚴持戒律,不離衣缽,日僅一食,恆不倒單。後謁禮紹曇,聽講唯識、楞嚴、摩訶止觀,通達天台、法相等學說,明性相之學,參念佛者是誰。四閱月,忽然開悟曰:我夢覺矣。自是機鋒迅利,才辯縱橫:紹曇傳為靈峰派四世天台正宗。更於真寂寺掩關三年,晝閱三藏,夕課西方佛名。燃指於阿育王山佛前,發四十八大願,感舍利放光。作勸發菩提心文,激勵四眾,誦者多為涕下。後應諸方叢林之請,講經十餘載,江浙道俗販依者甚眾。歷住鄮山阿育王寺、杭州遷林寺。晚年,於鳳山梵天講寺,屏絕諸緣,結集蓮社,專修淨業,純提淨土。結長期晝夜六時念佛,與同人互相策勵。人皆稱為永明再來。雍正十一年 (1732) 預告死期,於佛成道日,謂弟子曰:我於明年四月十四日 長往矣。自此掩關寸香齋,晝夜念佛十萬聲。翌年四月十四日面西寂然,世壽四十九。當時,來送行者麇至,忽開目曰:「吾去即來,生死事大,各自淨心念佛可矣!合掌連稱佛名而逝。贊曰:悲心廣大,菩提心文,四十八願,願力宏深;行解真實,瑞應超倫,蓮宗一脈,賴以常存。著有淨土詩 108 首、西方發願文註、續往生傳一卷、涅槃懺、勸發菩提心文一卷等。
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截流大師 (1628~1682) 清代僧。江蘇宜興人,俗姓蔣。字截流。其父全昌精通儒佛,與憨山德清有親交。德清示寂後三年,全昌夢其杖錫入室,於是生行策。長而父母相繼逝世,年廿三投於武林理安寺箬菴通問門下,五載不橫臥,徹達法要;住報恩寺,受自庵瑛之勸,而修淨土,並就錢塘樵石研習天台學,共修法華三昧,研習教義。清康熙二年 (1663) ,於杭州法華山之西溪河渚間結庵 (蓮柎庵) ,專修淨業。康熙九年,住虞山普仁院,復興蓮社,學者翕然風從。康熙廿一年示寂,世壽五十五。時有孫翰臣及吳姓子,同日病亡;一日夜復蘇;各曰:吾為冥司勾去,繫殿下;忽睹光明徹地,香華漫空;冥王伏地,迎西歸大師,視之,即截公也。吾以光照,遂得放還;等等。大師著有金剛經疏記會編十卷 (乃宗密「金剛經疏」與子璿「金剛經纂要刊定記」之會本,成於康熙三年) 、勸發真信文、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、寶鏡三昧本義、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等。

   大師對淨土念佛法門開示云:「持名貴在一心不亂,無間無雜;非必以快念、多念為勝也。但不緩不急,密密持名,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。著衣吃飯,行住坐臥,一句洪名,綿密不斷,猶如呼吸相似;既不散亂,亦不沉沒;如是持名,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也。」「今時淨業學人,終日念佛、懺罪、發願,而西方尚遙、往生不保者,無他,蓋愛樁未拔、情纜猶牢故也。若能將娑婆恩愛,視同嚼蠟;不管閒忙動靜、苦樂憂喜,靠著一句佛號,如須彌山相似;一切境緣無能搖動。或時自覺疲懈,惑習現前,便奮起一念,如倚天長劍,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;亦如紅爐猛火,使無始情識,銷鑠無餘。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,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裏,又何待彌陀垂手、觀音勸駕,而始信其往生哉!」
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蕅益大師 (1599~1655) 明代僧。吳縣 (江蘇) 木瀆人,俗姓鍾,名際明。又名聲,字振之。號八不道人。母金氏,以文岐仲公持大悲咒十年,夢大士送子而生。由於晚居靈峰 (浙江杭縣),建寺、創社、著書,故世稱靈峰蕅益大師。少習儒學,以衛道為職事,曾撰闢佛論數十篇,誓滅釋老。十七歲時,因讀蓮池株宏之自知錄及竹窗隨筆,始悟己非,取所著闢佛論燒毀。廿歲時,詮論語,至「天下歸仁」不能下筆;廢寢忘食三晝夜,後大悟孔顏心法。冬季,服父喪期間,誦地藏本願經,發出世之志。廿二歲專致念佛。廿三歲發四十八願,自名「大朗優婆塞」;以聽講大佛頂首楞嚴經,對何故有大覺、何以生起虛空和世界等問題生疑,遂決意出家,體究大事。

  廿四歲從憨山弟子雪嶺師剃度,改名智旭。夏秋之間,於雲棲寺聽講唯識論,疑與佛頂經之宗旨相矛盾,叩問之,得「性相二宗不許和會」之答,師猶不解其意,遂往徑山坐禪,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無矛盾衝突。廿六歲受菩薩戒,翌年遍閱律藏。偶罹病將危,乃專意求生淨土。卅歲時,依道友雪航之請,於龍居寺講律,後至金陵,深切體察宗門之流弊,自此決意弘律。卅二歲,欲註梵綱經,作四鬮於佛前,拈得天台宗之鬮,乃詳究天台教理。翌年,入浙江孝豐靈峰寺,其後歷住九華、溫陵、石城、晟谿、新安等地,弘揚台教,注釋經論。年五十六,於靈峰臥病,撰西齋淨土詩,另贊補九部之書,名為「淨土十要」。病癒後,撰著閱藏知津、法海觀瀾二書。十月病再發,口授遺囑,並製求生淨土偈。清順治十二年一月,趺坐繩床,舉手向西示寂,世壽五十七,法臘卅四。

  師為人嚴峻精到,厭棄名利,固持戒品,弘揚律藏,生平以閱藏著述為業。綜學法相、禪、律、華嚴、天台、淨土諸宗教義,尤重天台宗,並主張佛、道、儒三教一致。欲統一禪、教、律,綜合佛教諸家體系,惟於實踐上側重念佛。除佛教諸宗外,亦研究儒教及基督教-其著作範圍甚為廣泛。其禪法係承繼延壽、梵琦、真可之文字禪,而會歸於天台教觀。於天台教義亦有獨到之見解,在教判方面,安立貫通前後之五時說,於教理主張性具善惡與色心雙具、理事兩重三千,於觀法則沿用山家派之妄心觀。於律學方面,注重戒律實踐。其禪、教、律學,終皆指歸淨土,主張禪淨合一。並鑑於當時佛教中門戶分歧之流弊,故力求諸宗調和,主張禪、教、律三學統一。其思想之總結為三學攝歸一念,以念佛總攝釋迦一代時教。清代以後,台家講教多以師之經論疏為依據,形成「融合禪、教,律而歸入淨土」之靈峰派,延續至今。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洪武六年 (1373年),和尚出身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詔全國,對全國各地的僧尼普遍實行免費發放度牒的制度,取消了唐宋以來各朝對出家僧侶的經濟限制。這一措施的實施,對於佛教的擴大與發展,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,但由此而產生的流弊,也是不可低估的。隨著對出家僧侶的限制日益減少,佛教內部成份一天比一天複雜起來。莊嚴的佛門淨地,幾乎成了藏污納垢的場所。蓮宗八祖的明朝佛教四大家之一-袾宏大師,面對這一嚴峻的歷史局面,勇敢地承擔起摧邪扶正,整頓佛教的歷史責任。

  袾宏大師,字佛慧,別號蓮池,俗姓沈,嘉靖十四年 (1535年) 出生在杭州市名門望族家庭。他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氣質,天資聰穎。十七歲那年,參加補充邑庠的考試。名列前茅,但他以學行為重,對於科第之爭並不在意。常嘆息說:「人命過隙耳,浮生幾何!」他在家生活的時候,便非常信仰佛教,戒殺生,祭祀用品都用素食。在飽讀儒家典籍的同時,不忘研究佛教義理,把「生死事大」四個字掛在自己的書案上,時時策警自己,人生短促,常懷離俗出世之心。

  隆慶元年 (1567年) ,蓮池大師連遭喪父、亡母、殤妻、夭子的重大變故後,對塵世的生活,心灰意冷,毅然訣別繼室湯氏,出家為僧,棲心淨土。出家前一天,面對情深義重,涕淚漣漣的續妻,大師感慨係之,揮篆作就「出家別室人湯」一文: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省常大師 (959~1020) 宋代淨土宗僧。錢塘 (浙江) 人,俗姓顏。字造微。七歲即厭俗出家,十七歲受具足戒,戒行謹嚴,通大乘起信論,修天台止觀。

  宋太宗淳化年中,住於杭州西湖昭慶寺專修淨業。慕廬山遠公白蓮社之遺風,於西湖邊結白蓮社,專修淨業,後易名為淨行社,蓋取華嚴經淨 行品之意。自刺血書華嚴經淨行品,每書一字,三拜三圍繞、三稱佛名,刊版印成千卷,分施千人,率眾念佛。以栴檀香刻造無量壽佛像;像成,跪佛像前發願云:我與大眾,始從今日,發菩提心,窮未來際,行菩薩行,願盡此報身,以生安養。願力宏堅,於此可知。宰相王旦 (文正公) 為社首,士大夫預其會者前後一百廿三人,皆投詩頌,自稱淨行社弟子,比丘預會者復千餘人,往昔廬山白蓮社之盛況於 是再現。

  宋真宗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,端坐念佛曰:佛來也!泊然而化,眾見地色皆金,移時方隱;世壽六十二。全身葬於靈隱山鳥窠禪師之墳側。世稱錢塘白蓮社主,又號昭慶圓淨法師。為蓮宗第七祖。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永明延壽大師 (904~975) 唐末五代僧。淨土宗六祖,法眼宗三祖。臨安府餘杭 (浙江杭縣) 人,俗姓王。字仲玄。號抱一子。錢文穆王時知稅務,多用官錢買放生命,罪當死。引赴市曹;王使人瞷之,色不變,命釋之。師遂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,時年卅歲。後往天台山參謁德韶國師,初習禪定,得其玄旨,言下大徹,旋受為法眼嫡孫。嘗於禪觀中,見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,因是獲大辯才。師欲並宏淨土之教,登智者禪院作二鬮:一曰一心禪定,一曰萬善莊嚴淨土,冥心精禱,七拈得淨土鬮。於是一意兼修淨業。後於國清寺行法華懺,頗有感悟,於是朝放諸生類,夕施食鬼神,讀誦法華經,又精修淨業。後住明州雪竇山傳法,法席甚盛,並復興杭州靈隱寺。建隆二年 (961) 應吳越王錢俶之請,住慧日永明寺,接化大眾,賜號智覺禪師,故世稱永明大師。師倡禪淨雙修之道,指心為宗,四眾欽服,住永明十五年,日課一百八事,夜往別峰行道念佛,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。著宗鏡錄百卷,會融諸法同入心宗。又著萬善同歸集,發明空有性相之旨,提策真修,歸之中道。

  師曾召集慈恩、賢首、天台三宗僧人,輯錄印度、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,廣蒐博覽,互相質疑,而成宗鏡錄一百卷。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,持調和之態度。高麗王見此書,乃遣使敘弟子之禮,並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,法眼之禪風遂盛行於海東。

  「萬善同歸集」中有數條,明於淨業。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少康大師,唐代淨土宗僧,為淨土宗第五祖。縉雲 (浙江) 仙都山人,俗姓周。七歲出家,十五歲受戒於越州嘉祥寺,廣誦經論。後於洛陽白馬寺讀善導西方化導文,遂決心專修念佛。有神僧指點往新定行化,新定即浙江嚴州。初至乞食,將乞食所得之錢,令孩童念阿彌陀佛一聲,即與一錢;月餘,孩孺念佛覓錢者眾,乃曰:能念十聲者與一錢;如是一年,男女少長見康者皆呼阿彌陀佛;念佛之聲盈於道路。貞九十年,乃至睦州烏龍山建淨土道場,集眾念佛。每遇齋日,善信畢集,所化三千許人。每升座,高聲念佛,眾共和之;師喜賡聲,令眾望師面門,每一聲則有一佛從其口出,連唱十聲,則有十佛,若聯珠狀,師曰:汝等見佛否?若見佛者,決定生淨土。

  按,唐德宗貞元初年,少康於洛下白馬寺,見殿中文籍放光,順手探之,得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,喜而祝曰:若某於淨土有緣,願此文再放光;祝已,光果燦然,且現化佛菩薩於光中,康遂頂禮,誓曰:劫石可磨,我願不可易矣!遂詣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覲禮。遺像忽化佛身,昇空而語康曰:汝依我教,廣度有情,他日功成,必生安養。康如有所證,乃南歸江陵果願寺,路逢神僧指點,遂入新定而行化。初無一人相識,亦無一人從其化;彼以堅苦卓絕之志,乞錢而積功德,遂成一代之祖師。

  宋高僧傳云:康所述偈讚,皆附會鄭衛之聲,變體而作,非哀非樂,不怨不怒,得處中曲韻,譬猶善醫以餳蜜塗逆口之藥,誘嬰兒之入口耳。故其念佛,能令閭巷歡迎,非但以錢誘腋之也。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唐代僧,又稱五會法師。其生卒年、籍貫均不詳。代宗永泰年中,嘗遊東吳,因慕慧遠之高風而入廬山,修念佛三昧。一日於正定中神遊極樂國,見有著垢弊之衣而侍佛者,蒙佛告之曰:此衡山承遠也。遂往南嶽師事承遠。

  大曆元年 (766),至「彌陀臺」發願每夏九旬勤修般舟三昧;當時衡山念佛道場,南地宗之,從而化者以萬計。同年又受五會念佛誦經之法,於章敬寺之淨土院,依無量壽經撰五會法事讚一卷。二年棲止衡州雲峰寺,勤修不懈。一日於粥缽內忽顯五彩祥雲,雲內現大聖竹林寺;他日齋時又於缽中感見五臺山諸寺及淨土勝相。師欣所見,乃訪問善知識,有嘉延、曇暉二僧曰:若論山川面勢,大約是五台山也。四年夏,入湖東寺 (一作湘東寺),於寺內之高樓臺修五會念佛九旬,感祥雲彌覆,雲中現樓閣,閣上有數梵僧身可丈餘,執錫行道;又見阿彌陀佛及文殊、普賢等聖眾其身高大,等虛空界,衡山舉城咸得見之,莫不焚香禮拜,良久方滅。又一日,師於道場外,遇一老人謂之曰:汝曾發願往金色界,禮覲大聖,今為何止而不行?師答:時艱路難,何可往也?老人言:但去,道路無留難也。言訖不見。師驚異,重入道場,即發誠願:願以此身奉覲大聖;夏滿前往,任它是火聚冰河,終不退惰。

  至八月十三日,遂與同修數人由南嶽發足,一路果無艱險。次年四月,至五臺縣,遙見佛光寺南有數道白光。隔日抵寺, 果如缽中所見境界。是夜四更,復有異光從北山下來,射照於師身;師入堂,問此祥瑞何徵?有僧答云:此大聖不思議光,常注有緣。師聞已,即具威儀,尋光發處,東北行五十里,得至一山下,有澗,澗北有一石門,忽有二童子,一稱善財,一稱難陀,引領師入石門,行約五里,見一金門樓,漸至門所,乃見一寺牓曰:大聖竹林寺,始見先前缽中所現景物。師入寺,至講堂,見普賢、文殊二菩薩各據師子座,萬眾圍繞而為說法。師於二菩薩前作禮問曰:末代凡夫去聖時遙,障垢尤深,佛性無由顯現;佛法浩瀚,未審修何法門最為其要?惟願大聖斷我疑網。文殊報言:汝今念佛,今正是時;諸修行門無過念佛,供養三寶,福慧雙修,此之二門最為徑要。我於過去劫中,因觀佛故,因念佛故,因供養故,得一切種智;是故一切諸法,般若波羅密多,其深禪定,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,故知念佛,諸法之王。師問:當云何念?文殊言:此世界西,有阿彌陀佛,彼佛願力不可思議,汝當繼念令無間斷,命終決定往生,永不退轉。說是語已,二大聖同舒金臂摩師之頂,為授記曰:汝以念佛故,不久當證無上正等菩提;若善男女等,願疾成佛者,無過念佛,則能速證無上菩提。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承遠大師 (712-802) 唐代僧人,是著名的淨宗實踐家。俗家謝氏,漢州(今四川錦竹縣)人,宿根善利且天資聰穎超乎常人。自小接受儒家的教育,但對儒家經典懷有疑問,常有“驚禮樂之陷阱,覺詩書之桎梏”的感受。在某機緣中聽聞到學佛信士演說的佛家尊勝真言,頓時有耳目一新之感,同時又覺得恍若前聞,意識到佛教的義理誠可釋解迷困,因是神動而意往,決意尋師訪道求學佛法。

   承遠起初師事蜀郡(四川成都)的唐禪師,之後又到資川(四川資陽縣)追隨冼公接受教導。此時,承遠尚是白衣信士身份。唐開元二十三年 (735) 遠師二十四歲,因緣成熟,決定出家修道,於是前往荊州(今湖北江陵)玉泉寺,依止蘭若惠真和尚門下,剃髮染衣,始備緇錫。剃度後,遵從真公之命往湖南參訪。到達南嶽衡山,並於通相法師處得受具足戒。對於三乘經教與戒法,此時開始深入地研究專學。當時,慧日法師正在廣州游方傳法。承遠久聞其名,乃不遠千里前去求法,拜謁慧日三藏,乞教修行要義。慧日三藏對他訓導說:“如來付受吾徒,用弘拯救;超然獨善,豈曰能仁。”隨即教他依《無量壽經》來修念佛三昧,樹功德幢,以濟群生。慧日三藏的教誨使承遠明瞭修道的方向及旨趣。由是頓息諸緣,攝歸一心決意專修淨業。

   慧日三藏對於淨宗有過深入的研究,在修學淨土法門上頗有心得,著有《往生淨土集》、《般舟三昧贊》等淨宗論集,提倡稱名念佛之法,極為推崇般舟三昧之行,所以對承遠的教導也多側重於這方面,在慧日三藏座下,承遠打下了堅實的淨宗理論基礎,修持淨土法門的理念與方式也得以鞏固。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大師生於隋煬帝大業九年(613~681),山東臨淄人(一說安徽盱眙),俗姓朱。號終南大師。為淨土宗第二祖。也是淨土宗曇鸞、道綽派之集大成者。十歲時,於密州投明勝法師出家,初習三論宗。繼誦法華,維摩等經。將受具戒,自思:教門非一,若不契機,功即徒使。及依妙開律師受具戒已,一日入大藏默祝,信手探得一經,乃觀無量壽經也。乃曰:何當托質蓮臺,棲神淨土?乃潛心此經。慨然曰:修餘行業,迂僻難成,唯此觀門速超生死,合得之矣。自此常修十六觀門,思惟西方勝境。

  又慕遠公芳躅,特往廬山瞻禮遺範,身心豁然,乃隱於終南悟真寺。不數年,觀想深妙,定中備見樓閣、寶池、蓮座,宛在目前,不覺涕泗交流,舉身投地。既獲勝定,乃歷訪名德,隨方利物。

 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(641),聞道綽禪師於晉陽開闡淨土法門,立九品道場,不遠千里,往問津要。赴西河玄中寺,謁見道綽,修學方等懺法,又聽講觀無量壽經。綽禪師授與無量壽經 (或曰觀無量壽經),披卷詳覽,比來所睹,宛然如在,因即發定,七日不起,此後專事念佛,篤勤精苦,遂得念佛三昧,於定中親見淨土之莊嚴。其後入長安光明寺,傳淨土法門。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慧遠 (334~416) 東晉僧。我國淨土宗初祖。廬山白蓮社創始者。雁門樓煩 (山西崞縣) 人,俗姓賈。出身於儒學世家,自幼好讀書,十三歲隨舅舅到許昌、洛陽一帶遊學,廣泛學習了儒家經典,對於老子、莊子的學說尤為精通。東晉永和十年 (354年),他二十一歲,已計劃好要渡江拜訪博通經學的名儒范宣子,與他共同隱居講學。但此時趙國國內大亂,南北戰事又起,道路阻絕,把他的計劃打斷了。南下不成,聽說道安在太行恆山 (今河北阜平北) 立寺傳教,他便帶著弟弟一同前往。這一去遂成為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。

  那時道安正帶著弟子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輾轉傳教,影響很大。慧遠來到恆山,一見道安便衷心拜伏,認為真是自己的老師。於是和弟弟毅然剃髮,出家為僧,在道安門下虛心鑽研佛理,並立下大志,把弘揚佛教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。

  在戰亂中,僧徒們的生活很困難。特別是慧遠兄弟,初來乍到,連御寒的衣物都很缺乏。但他兄弟倆人卻不為困難所屈,依然和睦友愛,安心學道。有同學見了,很受感動,暗暗贈送給他們買燈燭的費用,使他們夜間也能堅持學習。由於慧遠出家前有深厚的儒學、老莊玄學的基礎,出家後又勤奮努力,所以很快就掌握了艱深的佛理,深受道安的贊賞,同學們也很羨慕和佩服。他二十四歲那年,已經能夠獨立升座說經。有一次,他講經時有位聽眾就「實相」的義理提出質詢,慧遠用佛經的名詞、概念加以解釋,說來說去,還是不能使人領悟。他就試著用《莊子》中的道理來打比方,這麼一說,對方就豁然明白了。道安得知此事,特准慧遠在讀佛經之外,兼讀世俗書籍。這就使慧遠能夠以佛學為主,融會儒學、玄學的思想,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風格。

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