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時,佛在舍衛城。一天早上,世尊身披袈裟(Kasaya)、手持缽盂
(Prata)到城中化緣(Pindapata)。當時,有位施主供養了許多甘美的食品,
其中有『拉達』(麵餅或食團),不遠處的婆羅門兒子見到了『拉達』,
阿彌陀佛
- Oct 13 Sat 2018 00:52
(11)阿那新(給我)—種下善根 得佛授記 (轉貼)
- Oct 13 Sat 2018 00:52
(10)豆蔻花—以花供塔 生降花雨 (轉貼)
一時,佛在舍衛城。有一巨富施主,娶妻後過著幸福的生活,但美
中不足的是一直膝下無子。他們祈禱諸天,後來眾緣會合,一位最後有者
入了施主妻子的胎中,妻子高興地告訴了施主。施主特地為她建了一座富
- Oct 13 Sat 2018 00:51
(9)寶光天子—寶珠供塔 報為天子 (轉貼)
一時,佛在舍衛城。時有一天子名曰寶光,財富圓滿,眾寶瓔珞莊
嚴週身,光芒四射。一天晚上,寶光天子來到世尊所居聖地—給孤獨園。
他對世尊以鮮花供養,頂禮求法。世尊觀察他的根界意樂,傳了相應的法,
- Oct 13 Sat 2018 00:51
(8)生樂母—婚前證果 智慧第一 (轉貼)
一時,佛在舍衛城。(譯者:據說佛在此居住了二十五年,也有說是
二十四年。佛當年所居的遺址尚在,在更頓秋培所著的《印度佛教史》與
許多印度的佛教史上都有明確的記載。佛陀的宿舍、僧眾的寮房等遺址都
- Oct 12 Fri 2018 22:12
淨宗十三祖~印光大師
(1862~1940) 我國當代淨土宗高僧,蓮宗第十三祖。陝西郃陽人,俗姓趙。名聖量,字印光。別號常慚愧僧。少治儒學,喜讀程、朱之書,頗以聖學自任,附和韓、歐闢佛之議。後病困數載,始悟前非,轉研彿典,頓革先心。年廿一,至終南山南五臺,歸依蓮華洞道純長老出家 。光緒八年(1882),受具足戒於陝西興安雙溪寺印海定律師座下。因師善書寫,凡受戒期間所有寫法事宜,悉令代作。寫字過多,目發紅如血灌;幸師讀龍舒淨土文而知念佛往生淨土法門,因此目病而悟身為苦本,即於閒時專念佛號,夜眾睡後,復 起坐念佛名,即寫字時亦心不離佛:故仍能勉強支持,及寫事竟,目亦全癒也。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議,而自行化他一以淨土為歸,即造端於 斯也。
廿六歲,赴淨土道場紅螺山資福寺念佛,自號「繼廬山行者」以明其志。其後,往浙江居普陀山法雨寺廿餘年,朝夕唯閱藏念佛,不求聞達。 曾兩度閉關,空諸色相。民國元年(1912),以文稿刊於佛學叢報,署名「常慚愧僧」,名震遐邇。民國七年,為募印「安士全書」而常至上海,遂駐錫太平寺,各方投函請益者甚眾,師皆慈悲攝受。
師畢生弘揚淨土,其行事堅守「不當住持,不收徒眾,不登大座」之三大原則;且淡泊名利,刻苦儉樸,恆示人以老實修持之道。年七十,閉 關於吳縣報恩寺,初不欲見客,後始對大眾開示。曾修輯普陀、清涼、峨眉、九華等四大名山之志書。又於吳縣復建靈巖山寺,由真達和尚主其事,為我國淨土宗第一道場。民國廿九年,示寂於靈嚴山寺,世壽七十九。荼毘後,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無數。師一生操守弘毅,學行俱優,感化甚廣,被譽為民國以來淨土第一尊宿。坊間有「印光大師文鈔」及「印光大師全集」行世。
- Oct 12 Fri 2018 22:11
淨宗十二祖~徹悟大師
徹悟大師 (1741~1810) 清代僧。為蓮宗第十二祖。河北豐潤人,俗姓馬,父 諱萬璋,母高氏。大師名際醒,字徹悟、訥堂,號夢東。幼而穎異,喜讀書,少攻舉業,經史群籍靡弗采覽、精通。廿二歲時因大病而悟人生無常,發出世志;病癒,遂禮河北三聖庵之榮池法師出家,翌年於岫雲寺依恆實律師受具足戒。越明年,參謁香界寺之隆一法師,聽講圓覺經;晨夕研詰,精求奧義,遂悟圓覺全經大旨。復依增壽寺慧岸法師聽講相宗,妙得其要。後歷心華寺遍空法師座下,聽法華經、楞嚴經、金剛經等,圓解頓開。於性相二宗三觀十乘之旨,靡不通達,了無滯礙。乾隆卅三年冬,參謁廣通寺之粹如純翁禪師,明向上事,師資道合,並嗣粹如之法.得其禪法,是為臨濟三十六世,磐石七世也。卅八年,粹如遷往主持萬壽寺,師乃繼主廣通寺,提倡禪淨雙修之道。每憶永明延壽禪師,乃禪門宗匠,尚歸心淨土,日課十萬彌陀,期生安養;況今末代,尤宜遵承,遂棲心淨土,主張蓮宗。日限尺香晤客,過此惟禮拜持念而已。後住持覺生寺八年,百廢盡舉。於淨業堂外,別立三堂:「涅槃堂」、「安養堂」、「學士堂」,俾老病者有所依託,初學者便於誦習。師於禪淨宗旨皆深造其奧,律己甚嚴,望人甚切。每當說法,如瓶瀉雲興,辯才無礙;與眾精修,蓮宗之風大扇;遐邇仰化,道俗歸心,當時為法門第一人。恆常講演,勸人念佛,為其所化者一時遍於南北。嘉慶五年 (1800) 退居紅螺山 (遼寧) 資福寺,擔柴運水、泥壁補屋,一飲一食,與眾共之;專以淨土為說,世稱紅螺徹悟。如是者又十年。嘉慶十五年二月,詣萬壽寺掃粹祖塔,辭諸山外護。囑曰:幻緣不久,人世非常,虛生可惜,各宜努力念佛,他年淨土好相見也。三月還山,預知大限時至,命預辦荼毘事物。十月集眾付院務,誡曰:念佛法門.三根普被,無機不收。吾數年來與眾苦心建此道場,本為接待十方來此同修淨業。凡吾所立規模,永宜遵守,不得改弦異轍,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。臨示寂半月前,覺身微病,命大眾助稱佛號,見虛空中幢幡無數,自西而來。乃告眾曰:淨土相現,吾將西歸矣。眾以住世相勸。師曰:百年如寄,終有所歸;吾得臻聖境,汝等當為師幸,何苦留耶!十二月十六日,命監院師設涅槃齋。十二月十七日申時,告 眾曰:吾昨已見文殊、觀音、勢至三大士,今蒙佛親垂接引,吾今去矣!大眾念佛愈勵,師西向合掌,端坐念佛,曰:稱一聲洪名,見一分相好。遂手結彌陀印,安祥往生。眾聞異香浮空。供奉七日,面貌如生,慈和豐滿,髮白變黑,光潤異常。二七入龕,三七荼毘,獲舍利百餘粒。世壽七十,法臘四十九。撰有「示禪教律念佛伽陀」、「徹悟禪師語錄」等。
- Oct 12 Fri 2018 22:10
淨宗十一祖~省庵大師
省庵大師 (1686~1734) 清代淨土宗僧。江蘇常熟人,俗姓時。字思齊,號省庵。世代習儒,夙有出塵之志。十五歲出家,經典過目不忘。廿四歲受具足戒,嚴持戒律,不離衣缽,日僅一食,恆不倒單。後謁禮紹曇,聽講唯識、楞嚴、摩訶止觀,通達天台、法相等學說,明性相之學,參念佛者是誰。四閱月,忽然開悟曰:我夢覺矣。自是機鋒迅利,才辯縱橫:紹曇傳為靈峰派四世天台正宗。更於真寂寺掩關三年,晝閱三藏,夕課西方佛名。燃指於阿育王山佛前,發四十八大願,感舍利放光。作勸發菩提心文,激勵四眾,誦者多為涕下。後應諸方叢林之請,講經十餘載,江浙道俗販依者甚眾。歷住鄮山阿育王寺、杭州遷林寺。晚年,於鳳山梵天講寺,屏絕諸緣,結集蓮社,專修淨業,純提淨土。結長期晝夜六時念佛,與同人互相策勵。人皆稱為永明再來。雍正十一年 (1732) 預告死期,於佛成道日,謂弟子曰:我於明年四月十四日 長往矣。自此掩關寸香齋,晝夜念佛十萬聲。翌年四月十四日面西寂然,世壽四十九。當時,來送行者麇至,忽開目曰:「吾去即來,生死事大,各自淨心念佛可矣!合掌連稱佛名而逝。贊曰:悲心廣大,菩提心文,四十八願,願力宏深;行解真實,瑞應超倫,蓮宗一脈,賴以常存。著有淨土詩 108 首、西方發願文註、續往生傳一卷、涅槃懺、勸發菩提心文一卷等。
- Oct 12 Fri 2018 22:10
淨宗十祖~截流大師
截流大師 (1628~1682) 清代僧。江蘇宜興人,俗姓蔣。字截流。其父全昌精通儒佛,與憨山德清有親交。德清示寂後三年,全昌夢其杖錫入室,於是生行策。長而父母相繼逝世,年廿三投於武林理安寺箬菴通問門下,五載不橫臥,徹達法要;住報恩寺,受自庵瑛之勸,而修淨土,並就錢塘樵石研習天台學,共修法華三昧,研習教義。清康熙二年 (1663) ,於杭州法華山之西溪河渚間結庵 (蓮柎庵) ,專修淨業。康熙九年,住虞山普仁院,復興蓮社,學者翕然風從。康熙廿一年示寂,世壽五十五。時有孫翰臣及吳姓子,同日病亡;一日夜復蘇;各曰:吾為冥司勾去,繫殿下;忽睹光明徹地,香華漫空;冥王伏地,迎西歸大師,視之,即截公也。吾以光照,遂得放還;等等。大師著有金剛經疏記會編十卷 (乃宗密「金剛經疏」與子璿「金剛經纂要刊定記」之會本,成於康熙三年) 、勸發真信文、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、寶鏡三昧本義、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等。
大師對淨土念佛法門開示云:「持名貴在一心不亂,無間無雜;非必以快念、多念為勝也。但不緩不急,密密持名,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。著衣吃飯,行住坐臥,一句洪名,綿密不斷,猶如呼吸相似;既不散亂,亦不沉沒;如是持名,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也。」「今時淨業學人,終日念佛、懺罪、發願,而西方尚遙、往生不保者,無他,蓋愛樁未拔、情纜猶牢故也。若能將娑婆恩愛,視同嚼蠟;不管閒忙動靜、苦樂憂喜,靠著一句佛號,如須彌山相似;一切境緣無能搖動。或時自覺疲懈,惑習現前,便奮起一念,如倚天長劍,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;亦如紅爐猛火,使無始情識,銷鑠無餘。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,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裏,又何待彌陀垂手、觀音勸駕,而始信其往生哉!」
- Oct 12 Fri 2018 22:09
淨宗九祖~蕅益大師
蕅益大師 (1599~1655) 明代僧。吳縣 (江蘇) 木瀆人,俗姓鍾,名際明。又名聲,字振之。號八不道人。母金氏,以文岐仲公持大悲咒十年,夢大士送子而生。由於晚居靈峰 (浙江杭縣),建寺、創社、著書,故世稱靈峰蕅益大師。少習儒學,以衛道為職事,曾撰闢佛論數十篇,誓滅釋老。十七歲時,因讀蓮池株宏之自知錄及竹窗隨筆,始悟己非,取所著闢佛論燒毀。廿歲時,詮論語,至「天下歸仁」不能下筆;廢寢忘食三晝夜,後大悟孔顏心法。冬季,服父喪期間,誦地藏本願經,發出世之志。廿二歲專致念佛。廿三歲發四十八願,自名「大朗優婆塞」;以聽講大佛頂首楞嚴經,對何故有大覺、何以生起虛空和世界等問題生疑,遂決意出家,體究大事。
廿四歲從憨山弟子雪嶺師剃度,改名智旭。夏秋之間,於雲棲寺聽講唯識論,疑與佛頂經之宗旨相矛盾,叩問之,得「性相二宗不許和會」之答,師猶不解其意,遂往徑山坐禪,豁然而悟性相二宗本無矛盾衝突。廿六歲受菩薩戒,翌年遍閱律藏。偶罹病將危,乃專意求生淨土。卅歲時,依道友雪航之請,於龍居寺講律,後至金陵,深切體察宗門之流弊,自此決意弘律。卅二歲,欲註梵綱經,作四鬮於佛前,拈得天台宗之鬮,乃詳究天台教理。翌年,入浙江孝豐靈峰寺,其後歷住九華、溫陵、石城、晟谿、新安等地,弘揚台教,注釋經論。年五十六,於靈峰臥病,撰西齋淨土詩,另贊補九部之書,名為「淨土十要」。病癒後,撰著閱藏知津、法海觀瀾二書。十月病再發,口授遺囑,並製求生淨土偈。清順治十二年一月,趺坐繩床,舉手向西示寂,世壽五十七,法臘卅四。
師為人嚴峻精到,厭棄名利,固持戒品,弘揚律藏,生平以閱藏著述為業。綜學法相、禪、律、華嚴、天台、淨土諸宗教義,尤重天台宗,並主張佛、道、儒三教一致。欲統一禪、教、律,綜合佛教諸家體系,惟於實踐上側重念佛。除佛教諸宗外,亦研究儒教及基督教-其著作範圍甚為廣泛。其禪法係承繼延壽、梵琦、真可之文字禪,而會歸於天台教觀。於天台教義亦有獨到之見解,在教判方面,安立貫通前後之五時說,於教理主張性具善惡與色心雙具、理事兩重三千,於觀法則沿用山家派之妄心觀。於律學方面,注重戒律實踐。其禪、教、律學,終皆指歸淨土,主張禪淨合一。並鑑於當時佛教中門戶分歧之流弊,故力求諸宗調和,主張禪、教、律三學統一。其思想之總結為三學攝歸一念,以念佛總攝釋迦一代時教。清代以後,台家講教多以師之經論疏為依據,形成「融合禪、教,律而歸入淨土」之靈峰派,延續至今。
- Oct 12 Fri 2018 22:08
摧邪扶正 整飭佛教的 淨宗八祖~祩宏蓮池大師
洪武六年 (1373年),和尚出身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詔全國,對全國各地的僧尼普遍實行免費發放度牒的制度,取消了唐宋以來各朝對出家僧侶的經濟限制。這一措施的實施,對於佛教的擴大與發展,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,但由此而產生的流弊,也是不可低估的。隨著對出家僧侶的限制日益減少,佛教內部成份一天比一天複雜起來。莊嚴的佛門淨地,幾乎成了藏污納垢的場所。蓮宗八祖的明朝佛教四大家之一-袾宏大師,面對這一嚴峻的歷史局面,勇敢地承擔起摧邪扶正,整頓佛教的歷史責任。
袾宏大師,字佛慧,別號蓮池,俗姓沈,嘉靖十四年 (1535年) 出生在杭州市名門望族家庭。他從小就有與眾不同的氣質,天資聰穎。十七歲那年,參加補充邑庠的考試。名列前茅,但他以學行為重,對於科第之爭並不在意。常嘆息說:「人命過隙耳,浮生幾何!」他在家生活的時候,便非常信仰佛教,戒殺生,祭祀用品都用素食。在飽讀儒家典籍的同時,不忘研究佛教義理,把「生死事大」四個字掛在自己的書案上,時時策警自己,人生短促,常懷離俗出世之心。
隆慶元年 (1567年) ,蓮池大師連遭喪父、亡母、殤妻、夭子的重大變故後,對塵世的生活,心灰意冷,毅然訣別繼室湯氏,出家為僧,棲心淨土。出家前一天,面對情深義重,涕淚漣漣的續妻,大師感慨係之,揮篆作就「出家別室人湯」一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