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年前讀《了凡四訓》未能改變命運,八年後重溫始知原因
末學從03年開始信佛念佛,算起來有8年了,每每求感應善果,求善報。結果令人失望,一直求官位,但是更是失敗,很像俞淨意公的遭遇。自己心裡時常想:別人沒有念佛,自己一直念佛,怎麼同事還是比我好很多呢?一直求功名官位,但是不但沒有求到,反而事業經歷坎坎坷坷,期間灰心意冷。甚至懷疑佛經中說的種種福報,懷疑佛法等。前幾天無聊看到了壓箱底的《梁武帝問志公禅師因果經》,看了大吃一驚。
梁武帝問:不持齋戒僧道,禮佛誦經福德如何?
志公禅師答:不持齋戒僧道,禮佛誦經,全無功德。有何福田。經雲,求福要齋戒,齋戒是求福。佛事中齋戒為本,若不齋戒,福從何來?
大乘戒經雲,口吃五辛酒肉,49日污穢不淨,尚不敢登佛堂寶塔。何況禮佛誦經。
楞嚴經雲,吃五辛人,夜臥之中,有鬼來舔嘴唇,受其污染,令人福德日消,罪障時益。
戒書發引雲:提酒相勸,感5百劫無手足報。況自飲乎。看了不由心驚原來自己不守戒念佛不但沒有功德還有過失,所以福德日削,真像牽著頭牛想過海,結果可想而知。
這兩天又看了《了凡四訓》並反復看研究幾遍(其實很早就看過只是沒有用心體會),才深深體會到意惡的果報,從03初入佛門開始,沒有下功夫去改造自己的邪淫思想、嗔怒的習氣、妄言的毛病、自歎毀他的性情、嫉妒的毛病、殺生吃肉的習氣等等。而只是一味念佛求願,這就像一個外表漂亮的禮盒,打開以後裡面卻裝著發霉生蟲的蛋糕,自己的性情還是貪嗔癡、殺盜強而在念佛,怎麼和佛相應呢?這樣就是口是心非,不但無功反而有過!佛是無我而利他,我是求佛利我,這就和佛的思想大大違背,念佛怎麼有感應呢?念佛就是要把自己當作菩薩、佛乘願而來,修菩薩行,菩薩行就是處處為別人著想,處處布施,廣結善緣,處處忍辱謙讓,不生氣,不發火,不邪淫、妄語……菩薩戒律中有一條只要一念是為自己就犯戒了,可見我的差距有多遠!把自己當作菩薩,隨時都要想想:別人能從我身上得到什麼“好處”,得到什麼利益,而不是我能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“好處”。這樣時時想,時時做,你的命運就已經改變了。也許以後你就做廠長、校長、董事長、縣長、市長……為什麼呢?因為只有這樣別人才能從你身上得到更多好處,你才能幫助到更多的人!這裡有一個公案:閻王要送兩個人去陽間投胎,對他們說:我有兩個名額,一個到陽間永遠只能付出,一個到陽間永遠只能得到。讓兩人選,富二代急匆匆的說我要選永遠能得到的。窮二代聳聳肩說,那就讓他先選,反正我窮了一輩子,窮習慣了,不怕了。於是兩人分別投胎到了陽間。窮二代做了一個大富商,他不但要不斷為自己的工人付出工資,還在不斷救助窮人付出一輩子;富二代做了乞丐,每天都必須乞討,才能得到自己的溫飽……所以學佛改造命運的同修們,好好反省自己吧!
本書為明代袁了凡所著。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驗,闡述“命由我作,福由我求”的思想,強調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。人只要積善累德,謙恭卑下,感動上天,就能夠求福得福,善報無盡。通過對此書的閱讀,我們可以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感性的認識,從而一窺儒佛道三家之學的梗概,同時也對我們個人品格的修養大有助益應該承認,任何一個宗教都是教人從善、從良。袁了凡先生童年之時不幸父親去世了,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。為了維持生計,母親要他放棄考取功名,改學醫術。但15歲時,他在慈雲寺遇到一位姓孔的老人。老人告訴他,其仕途比較發達,命裡官運亨通,但他只能活到53歲,且命中無子。由於感到孔先生很多方面算得很准,於是,在表兄的幫助下,了凡再次進學堂讀書了。
果然,一切都如孔先生的,哪一年能取得會考的多少名,哪一年可以拿國家發給的米糧等等。書中認為人具備怎樣的禀氣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和事,所以了凡能遇到了孔先生和後面的雲谷禅師。而一切如孔先生所料,這使得了凡先生徹底相信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,不可強求命中沒有的。從此,了凡先生了無妄念,與世無所爭,與人無所求,開始流於宿命的思想。
儒家也有“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”,即認為世界本來客觀存在的必然性,不要為外在的成敗而萦懷牽累。從此以後,凡遇到考試,了凡的結果名次都如孔先生所事先算定的一樣,命運流轉似乎已經毫無懸念了。於是,了凡到北京停留了一年。他認為既然一切皆是命中注定,那麼認真地去求知和作為也都是徒勞和枉然。此時,他已深深陷入了為命運所拘的無可奈何之中。
一年之後,他回到南京當時的高等學府國子監讀書,但此時,他對讀書進取已經絲毫不起動念。到南京後他先行拜望了當時的佛門高僧雲谷禅師。雲谷禅師認為一切都當放下,放下執著、放下思量、放下分別、放下言語,回歸本心自性。而這也是佛家的思想,要人無分別心和妄念。無分別心,是指人和人都是一樣的,沒什麼分別。而妄念是指虛妄不實的心念,即迷妄執著的念頭——凡夫心中不斷升起和牽扯的念頭,也就是錯誤的思考和心念。佛教意為凡夫貪著的六塵境界的心。正是因為凡夫有妄念、分別心、執著等念頭糾纏於心,所以才痛苦無窮、煩惱無盡。而凡夫是指沒有悟到的人。
此時,了凡先生參訪雲谷禅師,已經是心如死灰,了無生趣。他告訴雲谷禅師,說自己的命運已經被孔先生所推算論定了,一生的得意和失落乃至生死大事,都有了定數,且自15歲之後的20年來沒有絲毫差錯,那自己起心動念豈非枉然。而一旦生死都已算定,那生命也就失去了很多意味。了凡先生已經被算定在53歲時終了此生,為命所縛。雲谷禅師聽了後,笑了凡先生實屬凡夫。
雲谷禅師認為:極善的人,福德隨其行善而日漸增長,所以他的命運不是定數;極惡的人,其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著他的造惡而日趨折損。所以,人的命運不能被算定,這一切都要看他們的造業。而了凡先生自從被孔先生算定命數以後,20年來完全沒有做任何努力而為命運所拘,不曾轉動命運絲毫,實為命數所轉。
了凡先生聽了雲谷禅師的話後,請教說:“人難道可以逃脫命運的安排嗎?”雲谷禅師告訴他:命運是由我們自己造作的,與別人不相關;福報是要自己去求來的。因此,要努力進德修業,配合天命,自己多多追求福氣。
所謂“命由我作”,是指人要通達明理,知道人一生的甘苦順逆,怨天尤人是徒勞無益的,所以要躬身反省,是否自己造作不善。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,才能在此基礎之上改過從善。這就是古聖先賢著述中所說的“福自己求”。所以,雖然完全肯定和了解了命運,但命運是可以改變和改造的。
佛教相信人通過棄惡向善、修煉自我、廣種福田,一定會有所回報。因此,提出了在家男女要做到五戒,即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飲酒。而妄語即欺诳他人,作不實之言,包括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等。而人行善修德就如農民下種於田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也就是能獲得福報。當了凡先生說到自己命中無子,無法考取功名等。雲谷禅師反問了凡自己是否應該考取功名和有兒子?這時,了凡開始反省自己,認為自己積累公德善行不夠,不能包容別人,心胸狹窄,又經常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處處壓人、魯莽任性地輕易亂說,且語言刻薄,這都是福德淺薄的表現,因而自然無法考取功名。
雲谷禅師又說,前世修大福的人,今生就得大福報;前世修小福的人,今生就得小福報。佛教講究因果報應,說一切都是自己造業,因而自作自受。因此,孔先生所算定的了凡先生今生不能取得更大的功名,命中注定沒有兒子,這是過去所造之業的結果,但天命算定並非一成不變的,它是可以改變的。
儒家也認為人應當多做善事,並且不求人知,為自己造福。凡是做善事而被大家知道的,為陽善;而做善事不為人知的,就是陰德。有了陰德,上天會給予報償的。陽善,則會給人帶來好名聲,名聲也是一種福澤。因為“善欲人見,不是真善”,即為名利而行善,又落於執著。了凡先生既然知道了自己的過失,就應該把這些因為過失而表現出來的——不能考取功名和沒有兒子等改變過來,就必須要積善積德,開闊心胸,包容一切,還要和氣慈愛,愛惜精神,不可喝酒熬夜等。因為,佛教認為昨日種種,如水東流,不再想它;今後種種,改過自新,超越命數。
中國自古就有善惡因果報應之說。佛教認為,業的思想與因果報應觀念相結合而被視作一種業力。這種業力連接著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,這是一種因果報應三世的思想。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時;欲知來生事,今生作者是。”因而佛教認為:“有因則必有果,有果必有因,是謂因果之理。”佛教認為,“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三世因果,循環不失。”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。《因果經》說:“欲知過去因者,見其現在果;欲知未來果者,見其現在因。”即人們現在所受的禍福,是以前世的善惡為因的;而現在的善惡,又會成為後世的因。因此,佛教鼓勵人們多做有益於別人的事。
雲谷禅師用了凡先生所信奉的《周易》的道理,來引導他逐漸領悟命運是可以改變的,命運掌握在我手中的道理。《易經》中有: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;積惡之家,必有余殃”。因此,了凡先生下決心改過自新。既然相信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,通過修德之功日深,命數自然能夠好轉,所謂水到渠成、瓜熟蒂落。只是時時刻刻要存養我們的德行,才會獲得好報。而佛教中的“業”為造作之義。如身之所作,口之所作,意之所作是身、口、意三業。身業如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酗酒等之事;口業如惡語、兩舌、妄語等之言;意業如貪、嗔、癡等起心動念。正因為我們的身心存在過往諸多惡念,造下諸多惡業,故而應當修德進善,徹底改過,一直到完全治療根絕為止。而修身積德不可希望早得善報,心存非分之想。
自從了凡先生徹悟之後,他開始認真用功了,每日反省,不再過著過去那種悠閒放任的生活,而是時刻警惕自己,多積善德。就如《禮記·中庸》所說,君子即使處於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心存敬畏,不敢造次;在別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有所戒慎畏懼。越隱秘的事越容易顯露,越細微的事越容易顯現。因此,君子獨處獨知之時更要謹慎,心中不起惡念,真正做到克己功夫。即使遭到別人的毀謗,也絲毫不掛礙於心,而是能安然包容接受。
寒山問拾得:“世間謗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輕我、*我、惡我、騙我,如何處治乎?”拾得雲:“只是忍他、讓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待幾年你且看他。”這個絕妙的回答,蘊含了面對人我是非的處世之道。
了凡先生正是因為自己的修德進業而改變了命數,命裡原來只可中秀才的,而現在中了進士。而他依然非常注意自己修行,在言語方面注意自己言語得當,說話有分寸。最終,他誠心發願,後又有了兒子袁天啟。孔先生算定了凡只能活53歲,但了凡先生只管進德修業,並未向天乞憐,祈願自己長壽。結果到了這一年,竟安然無恙,沒有任何疾病災禍。現在已經活了69歲,也正是此時,他給兒子寫下了《了凡四訓》。所以說,造命的是天,而立命的是我。只要努力多做善事,廣積陰德,就能求福造人。
通過了凡的經歷,他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,因此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,並要建立改變命運的信心。因此,人若能為“厚”,即待人厚道,處處為他人著想,此人必有後福;而一個人若為“薄”,即對人刻薄,心胸狹窄,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,必將遭致災禍,即使眼前有福報,福也會折損消亡。即佛門講究的因果報應。
佛教認為,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,都是業力感召而成。因此,眾生的生死輪回、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召。而我國古代就有“相由心生,相隨心改”。因此,要一心一意培養善良之心,多行善事,這種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,邪惡的念頭就無法乘虛而入了。最好做到剛一萌生邪念就有所覺察,剛一覺察就立刻撲滅,這樣就不會犯下過錯了。如果做不到這一點,據應該退而求其次,在想清楚道理之後對錯誤加以改正。同時,要經常反省自己。當意識到不好的情況發生時,要立刻覺察到自己的行為,反思自己的過去。
我們要相信只有自己能積極面對生活,命運就會發生改變!甚至能創造奇跡!即“命由我作,福由我求!”
今天我把自己8年學佛失敗與經驗教訓貼出來,就是希望那些想改造命運的同修們少走彎路,不要像我走那麼大一圈才醒悟,當讓也希望同修們把一些經過自己實踐證明成功的方法、路子貼出來(不能亂貼哦,否則那麼多人看了不正確貼子,走了彎路,那你的果報可想而知)讓更多希望改造命運的人找到最佳途徑。這樣因果規律,你的命運自然改變。如果有能力的同修還可以建立更多佛法網站、甚至像TW那樣建立生命電視台,那真是功德無量,命運自然改變,命終做轉輪王,而後往生極樂世界。
引用自http://big5.xuefo.net/nr/article9/88297.html
留言列表